王建中支医工作总结
时光荏苒,为期一个月的田林县中医院急诊科支医工作已近尾声。回望这段充实而珍贵的时光,既有初入科室时的惊喜与期待,也有投身工作后的忙碌与收获,更有临别之际的不舍与牵挂。现将本月工作情况总结如下:
一、初入科室:青春朝气与求知热忱的碰撞
7月初踏入田林县中医院急诊科的那一刻,眼前的景象便给了我极大的触动。不同于想象中基层医院的沉闷,这里的医护团队几乎是清一色的年轻人,每个人的脸上都透着一股蓬勃的朝气。这支年轻的队伍或许在经验上尚有欠缺,但骨子里的求知欲与责任感,正是科室发展最宝贵的基石。
二、落地工作:以制度为基,以实践为本
根据支医协议要求,本月工作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协助科室完善规章制度,并推动日常诊疗规范的落地。为此,我做了三方面的努力:
梳理制度体系。结合国家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规范及急诊科特点,我与科室主任共同梳理了现有制度中存在的疏漏,补充了《急诊抢救流程细则》《危重症患者转诊标准》等6项具体规范,细化了从接诊、分诊到转诊的全流程要求,确保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。
坚持每日查房制度。每日早晨8点,我会与科室医生一同开展查房工作,针对前一日的急诊病例进行复盘。查房时,我不仅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,更注重引导年轻医生养成“规范记录、及时随访”的习惯。一个月来,科室病历的规范率从最初的72%提升至95%,年轻医生们也逐渐培养了“落笔即规范”的意识。
王主任(左二)带教查房
推动制度落实。为避免制度成为“纸上条文”,我每周参与科室的业务督查,重点检查抢救设备维护、消毒隔离执行等情况。针对发现的问题,我们不搞“一刀切”批评,而是以“案例分析会”的形式展开讨论,用“以案例促规范”的方式让制度执行的积极性明显提高。
三、经验传承:以讲座为桥,以会诊为径
支医的意义不仅在于“完成工作”,更在于“留下经验”。本月我始终将知识传递作为重点,通过专题讲座与日常会诊相结合的方式,助力科室业务能力提升:在专题讲座方面,我准备了《烧伤急诊处置规范与并发症预防》专题讲座,收集近三年科室接收的烧伤病例,分析常见的处置误区一比如对深二度烧伤患者过度使用抗生素、创面处理时忽视体位引流等,并针对性地讲解了相关实用内容;在日常会诊中,我则坚持“边处置边教学”,参与急诊会诊46例,涵盖了烧伤,急性胸痛、多发伤等多种急症,通过“实践+讲解”的方式,帮助年轻医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。
四、展望未来:信心满怀,期待重逢
一个月的时间很短,短到还有很多案例没来得及深入讨论,还有很多细节没来得及反复叮嘱;但一个月的时间也很长,长到足以感受到一支队伍的潜力,看到一所医院的决心。田林县中医院有一群勤奋好学的年轻人,他们用青春的热情填补经验的空白;有一位带头抓业务的好院长,从参与讲座到关心科室制度建设,他的重视让“业务兴院”不再是一句口号。我坚信,只要这样的劲头能一直保持,三年后的急诊科团队,一定能成长为技术过硬、作风扎实的“主力军”;田林县中医院也必将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中逐年进步,成为当地百姓信赖的健康港湾。
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2581号